1月5號,國內媒體突然爆了一個料:美國宣布限制AI軟件出口中國。而且還有文章總結到,這會限制中國無人機、自動駕駛的發(fā)展。
貌似一派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局面。
但,美國的禁令果真如此嗎?
我們看就不見得。
這份文件的內容是“出口帶特定功能的地理信息軟件時,必須得到政府許可,才能把軟件賣到海外(加拿大除外)”。
由此看來,這既不是特指AI,也不是針對中國。媒體老師們可能是忙中出錯,吃錯了瓜。
但聰明絕了3000頂?shù)腁股,可是不會犯錯的。伴隨著超圖軟件、華測導航的漲停,大爺大媽們用資金說出了禁令的目標:
GIS地理信息軟件。
越挫越勇的故事,從半導體上演到GIS。而中國GIS行業(yè)的咽喉,真的是被美國人扼在手里嗎?
其實,并不如此。
一、
在真實的世界中,有高樓大廈、有雪山叢林、有土地山坡,如何把這些信息變成數(shù)字形式、甚至準確地反映在電腦里呢?
這個問題,在1960年時加拿大一名測量學家也在思考。于是,GIS就誕生了。
它的全稱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以對地理信息進行處理,轉化成0、1的代碼,然后可視化顯示在電腦界面上,便于操作。
聽起來有點懸乎,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清楚了。
比如我們常用的導航軟件。它的工作總共有三步:
第一步,原始地理信息采集。這也是GIS的上游。
這個工作一般由具有測繪資質的公司,比如四維圖新等來完成。而我們在路上遇到的采集車、或者碰到有幾個人舉著桿子、喊著數(shù)字,就是在做數(shù)據(jù)采集。
第二步,把采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加工。通過GIS系統(tǒng),學校、水域、車站、路燈等信息,都會被一一標注。而且,通過算法來實現(xiàn)兩點之間的路線規(guī)劃。
第三步,輸出到導航軟件界面。導航軟件等公司也是GIS的下游。
在完成底層計算后,在導航地圖上以可視化的形式顯示給用戶。我們就可以看到各種路線,以及需要的時長、經過的路燈數(shù)量等等。
就跟我們在電腦操作一樣,表面點來點去,其實是背后0、1代碼的不斷計算演化。
當然GIS的作用不只是在導航方面,天氣預報里的氣象圖、買賣房子時房地局登記所用的地理軟件、電力公司的路線圖等等,都離不開GIS軟件的編譯。
當然,需要依靠地理信息工作的無人機、智能駕駛也離不開GIS軟件。
表面看來,限制GIS確實可以限制無人機發(fā)展等。但,幸運的是,中國GIS行業(yè)的咽喉,并沒有被美國扼住。
二、
目前在GIS行業(yè),領先的依然是美國。Esri公司占據(jù)了全球45%的市場份額,2008年時,也是中國市場第一,份額達到32%。
但中國并不遜色。龍頭公司超圖軟件,也是不斷崛起,在2015年時國內市場份額就超越了Esri,達到32%。
而之所以超圖軟件能有如此快的增長,原因也很簡單:從1980年代,GIS引入國內的那一刻,自主化就已經在進行了。
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戰(zhàn)斗中一路走來的政府,對于地理信息的敏感性那自然是非常高。
在國內要做測繪,是需要資質的。而在GIS軟件應用中,國土、公安、應急等領域,有壓力也有動力推動國產化。
其次,中國擁有廣闊的下游市場。比如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帶來的手機導航、汽車導航等C端應用;通信、店里、煤礦等企業(yè)級應用;軍事、水利等政府應用。還有咱們強大無比的地產行業(yè)。
龐大的下游市場,為國內GIS公司提供了充分的發(fā)展空間。即使海外巨頭也無法一口吃光,因此國內公司可以一點點積累資金和研發(fā)實力。
因此,GIS領域國產的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完全是夠用的。
三、
美國的禁令,對中國GIS行業(yè),更像是通行證。
畢竟Esri在中國還有25%左右的市場份額。而伴隨著美國的高調禁令,國內也可以更理直氣壯地購買超圖等國產GIS。
與此同時,美國限制的海外市場,也都會成為國內公司的增長來源。
但如果是要炒股票,還是要掂量下。畢竟,國產GIS已經是大小伙子了,這些禁令,不再是效果顯著的催長素。
但是,國內GIS龍頭公司還行不行?答案是還不錯,看點來自于內生和外延。
只要需要地理信息,就需要GIS。而即將爆發(fā)的物聯(lián)網、空間顆粒度越來越飽滿的城市發(fā)展等領域,都是值得期待的。
比如智能安防、比如智慧泊車、比如智慧城市。而阿里云上線的數(shù)字地球引擎,也和超圖軟件、四維圖新等公司進行了合作。
而更為重要的是,國內GIS行業(yè)集中度依然有很大空間?;仡櫝瑘D軟件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不斷并購的實踐。
所以這頓飯,依然可以吃很多碗。
而回到行業(yè)本身,不得不說,川建國一系列的操作,是對我們的當頭棒喝。
但也讓國產化的決心更足,讓投資人對估值的想象力更大。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