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mens x
新能源技術

深扒10家已獲“雙資質”電動車企現(xiàn)狀

2025China.cn   2018年10月25日

  自今年4月份,前途汽車正式取得工信部核準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yè)”資質后,合眾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金康新能源、國能新能源紛紛趁勢而上,成為獲得工信部和發(fā)改委認證的“雙資質”生產企業(yè)。

  按照由工信部和發(fā)改委聯(lián)合在2015年發(fā)布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yè)管理規(guī)定》要求,新建車企要想獲得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首先得獲得發(fā)改委對該項目的審批核準,在發(fā)改委審批之后,獲批企業(yè)還要通過工信部《乘用車生產企業(yè)及產品準入管理規(guī)則》和《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yè)及產品準入管理規(guī)則》的考核,列入《車輛生產企業(yè)及產品公告》,完成這一步即是正式獲得了純電動汽車的生產資質,即業(yè)內所說的“雙資質”。

  需要指出的是,從2016年3月17日北汽新能源拿到首張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再到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眾獲得最后一張生產資質,發(fā)改委在發(fā)放了15張新能源牌照后,便關閉了資質審批大門,至今仍無重啟的跡象。而截至目前,只有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鈴新能源、知豆、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合眾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金康新能源以及國能新能源10家企業(yè)獲得了工信部準入。這10家已獲“雙資質”的企業(yè)在造車路上有何最新進展?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北汽新能源

  2014年3月,從北汽集團中獨立出來的北汽新能源,早早便獲得了“雙資質”,且于今年9月27日在A股上市,成為“中國新能源整車第一股” (證券代碼:600733),只是由于借殼上市等多種原因,北汽新能源復牌首日股價兩次跌停。

  產品銷量方面,根據官方公布的產銷量快報,北京新能源汽車9月份汽車銷量11560輛,同比增35.22%;1-9月累計銷售81678輛,同比增61.40%,完成其年初15萬輛銷量目標的54.45%。

  在近期召開的“北汽藍谷科技大會”上,北汽新能源亮出了三張“科技牌”:1、正式發(fā)布技術品牌“達爾文系統(tǒng)”;2、展示11項解決痛點、提升體驗、腦洞大開的智能電動“黑科技”,涵蓋整車技術、三電系統(tǒng)、智能駕駛、智能網聯(lián)以及平臺開放與數(shù)據安全等多個領域;3、掛牌成立了北汽新能源藍谷動力系統(tǒng)分公司(簡稱藍谷動力)。

  同時,北汽新能源還發(fā)布了2025中長期技術規(guī)劃,分別從平臺技術規(guī)范、電池系統(tǒng)技術、動力系統(tǒng)總成、控制架構平臺、智能化等發(fā)展等幾個方面詳細規(guī)劃了北汽新能源未來的發(fā)展布局。

  云度新能源

  成立于2015年12月的云度新能源是一家擁有濃厚傳統(tǒng)車企血液的造車新勢力,其一是其團隊大多數(shù)人來自傳統(tǒng)車企,其二是其獨特的混合所有制背景,據了解,云度新能源由福汽集團、莆田市國投、自然人、海源機械四方共同出資設立,總投資約20億元。

  目前,云度新能源已經有兩款產品在市場上銷售:π1和π3。π1是云度新能源汽車的首款純電動SUV,于2017年10月上市,等速最大續(xù)航里程可達330km ;π3于2018年3月28日上市,等速工況下續(xù)航里程更可達350km,并配合業(yè)內首創(chuàng)三年50%回購政策。不過,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tǒng)計數(shù)據,今年1-9月,云度新能源累計銷量僅有4,410輛。

  此外,云度汽車第三款車型π7已經在今年北京車展期間首發(fā),據悉,新車由云度全新純電動平臺打造,并搭載L3級別的全套輔助駕駛系統(tǒng),是云度正向開發(fā)的一款旗艦產品,其最大續(xù)航里程超過550km, NEDC綜合續(xù)航里程超過400km,預計于2019年正式投放市場。

  江鈴新能源

  江西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是江鈴集團為適應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而投資建立的全新子公司,于2015年1月15日成立。2016年12月26日,發(fā)改委批復江西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并在2017年9月30日獲得工信部的生產資質。

  在今年4月13日工信部公布的申報第30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yè)及產品公告》中,江鈴集團新能源首款易至牌產品入選,作為江鈴新能源的全新品牌,“易至”采用了全新“e”字形LOGO,目前該品牌旗下首款新車E400已經于4月的南昌車展正式上市,該車定位為小型純電動SUV,最大續(xù)航可達380km。

  產品銷量方面,目前,江鈴新能源共有E100、E200、E160、E400四款車型在市銷量,今年1-8月,江鈴新能源累計銷量達到16011輛,其中,E200累計便已突破萬輛達到10,333輛。

  根據規(guī)劃,江鈴新能源在2018年還將推出另外8款車型,分別為E200N、E200L、E200EL、E160P、E160L、E500、E300 和 E180,其中主要是 A00 級微型車和 A0 級小型車。另外,江鈴官方還表示未來每年將推出兩款新能源車型,同時還將在 2020 年實現(xiàn)國內電動車市場份額超過 10%,從而達到 10 萬的銷量目標。

  知豆

  作為新能源汽車最早的入局者,知豆成立于2005年,在成立之初,知豆的主要定位就是續(xù)航里程在100公里以下的小型電動車。然而今年6月12日新的新能源補貼退坡政策的頒布,將取消續(xù)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車補貼,對于知豆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在車市降溫、補貼退坡等影響的影響下,主打微型汽車且高度依賴補貼政策的知豆汽車銷量大幅下降。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tǒng)計數(shù)據,知豆9月新車銷量僅有10輛,1-9月累計銷量為13,507輛,僅完成其8萬輛銷量目標的16.9%。

  而此前數(shù)據顯示,知豆汽車2015年銷量為2.53萬輛,2016年銷量約為2.4萬輛,2017年銷量增長至4.3萬輛。即便銷量保持增長態(tài)勢,但知豆汽車仍處于虧損的狀態(tài)。2017年,時任知豆汽車總裁鮑文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知豆自成立以來連續(xù)12年虧損,只有年銷量在五六萬輛時,公司才可以達到盈虧平衡點。如今銷量大幅縮水的知豆,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

  長江汽車

  2016年5月17日,杭州長江乘用車有限公司年產5萬輛純電動新能源乘用車項目獲得發(fā)改委批復,這標志著長江汽車成為繼北汽新能源之后,第二家獲得發(fā)改委純電動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yè)。公開資料顯示,長江汽車的前身是1954年就成立的“長江客車有限公司”,在2013年,香港五龍集團以注資51億元重組杭州長江客車有限公司,并將其更名為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

  在企業(yè)戰(zhàn)略層面上,長江汽車以商乘并舉兩條腿走路,且未來發(fā)展重點將以生產乘用車為主。早在2016年4月17日,長江汽車就已正式發(fā)布了旗下全新乘用車品牌“長江EV”,同時其首款純電動SUV——逸酷(eCOOL)正式下線。然后,此后兩年,長江乘用車均無新產品推出,直至2018年才攜3款新產品亮相北京車展,且三款新產品均為概念車。

  今年7月,神州租車一紙公告稱,擬以每股0.06港元的價格認購五龍電動車90億股股份,合計港幣5.4億元。同時,神州租車還將認購6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認購成功后,神州租車將成為五龍電動車第一大股東。在業(yè)界看來,神州租車之所以選擇收購五龍電動車,主要看重的還是五龍電動車旗下的長江汽車手中的寶貴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前途汽車

  今年4月,前途汽車新建乘用車項目正式獲得工信部批復,前途汽車成為第六家獲得“雙資質”的車企。此后不久,前途汽車第一款量產車型前途K50就進入工信部第308批新車公示。

  8月8日,這款定位為“中國首款純電城市跑車”的車型——前途K50在蘇州生產基地正式上市,補貼后全國統(tǒng)一售價為68.68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新車采用了全鋁合金框架的車身結構,并采用純電驅動,百公里加速時間為4.6秒。

  據了解,繼前途K50后,前途汽車第二個投入量產的前途品牌車型將是K20。此前官方已經在2018北京車展上展出了該車的概念版本,其定位于一款純電動雙門小型車,整體比例和設計非常獨特。未來,K20量產版還將延續(xù)K50所秉承的輕量化理念,采用鋁合金車架,但考慮到成本因素,其車身覆蓋件將由相比碳纖維更廉價的其它形式復合材料打造。

  合眾新能源

  合眾新能源成立于2014年10月,注冊資金6.26億元。2017年4月,合眾新能源“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獲得發(fā)改委核準批復;今年6月車企獲得工信部審批,成為全國第7家拿下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造車新創(chuàng)企業(yè)。

  7月26日,合眾新能源舉辦了企業(yè)戰(zhàn)略和產品發(fā)布會,合眾新能源總裁張勇介紹了企業(yè)中期發(fā)展戰(zhàn)略,即“阿基米德計劃”,并發(fā)布了合眾新能源旗下品牌——哪吒汽車首款車型哪吒N01及其概念車Eureka 01。

  據了解,“阿基米德計劃”涵蓋產品規(guī)劃、整車技術、智能系統(tǒng)、服務和銷量等在內的整個出行生態(tài)體系。產品規(guī)劃方面,在未來3年內,合眾新能源將基于兩大平臺,聚焦20萬元以下的大眾消費市場,覆蓋A00-A+級主流市場;計劃2018年8月上市的第一款車是哪吒N01; 2019年,新平臺開發(fā)的EP30車型將上市;2020年,將推出與哪吒同平臺的后續(xù)車型EP40。而最新消息顯示,哪吒汽車的首款量產車型哪吒N01將于10月26日開啟預售,屆時可通過合眾新能源官網預約。

  奇瑞新能源

  奇瑞新能源在2010年正式成立,并于2016年11月獲得了發(fā)改委的生產資質。今年9月6日,工信部正式核準了其建立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yè)的資質。自此之后,奇瑞新能源將實現(xiàn)獨立進行新能源車型的生產和銷售。此外,奇瑞新能源還有望采用新的logo

  在產品方面,奇瑞新能源旗下目前包括eQ1、瑞虎3xe、艾瑞澤5e等車型。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tǒng)計數(shù)據,在剛剛過去的9月份,奇瑞新能源銷量新車7,536輛,1-9月,累計銷售新能源車44,779輛,超過2017年全年銷量的總和。

  2017年,奇瑞新能源累計銷量為36,882輛,同比增長113%,超額完成了3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在此基礎上,奇瑞新能源將2018年的銷量目標定在了10萬輛,目前來看,其銷量目標完成率僅為44.8%,距離全年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

  根據奇瑞集團規(guī)劃,到2020年旗下新能源業(yè)務銷量將達到20萬輛,電動車產品將陸續(xù)覆蓋各細分市場,包括緊湊型到中大型的轎車產品和中型到更高級別的SUV產品,技術涵蓋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增程式電動車、電動四驅的新能源汽車。

  金康新能源

  9月30日,工信部正式發(fā)布了第312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yè)及產品公告》,金康新能源成第九家“雙資質”車企。公開資料顯示,金康新能源是小康股份全資子公司,也是其在中國市場造車的主體。此次獲得“雙資質”背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小康股份旗下的另一家造車企業(yè)SF MOTORS。

  今年5月31日,小康股份將SF MOTORS的100%股權轉讓給金康新能源,7月25日,SF MOTORS在北京舉行了發(fā)布會,現(xiàn)場發(fā)布了品牌中文名“金菓”,同時首款電動SUV SF5在國內首次發(fā)布,該車為金菓EV首款智能電動SUV車型。

  目前,金康新能源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qū)的智能工廠已完工,正在進行設備調試,預計本月內投入試生產。金康新能源工廠負責人表示,設備調試后,將試生產金菓EV SF5。根據規(guī)劃,SF5最早將于明年1月開啟量產車體驗,3月開啟中國市場預訂,三季度正式上市,并實現(xiàn)批量交付。目前,SF5已在新西蘭完成反季節(jié)極寒環(huán)境測試。

  國能新能源

  10月17日,在工信部發(fā)布的第313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yè)及產品公告》中的擬發(fā)布新增汽車生產企業(yè)清單一欄中,國能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國能新能源”)入列。這意味著國能新能源生產項目即將獲得工信部審批,成為第10家擁有發(fā)改委和工信部“雙資質”的生產企業(yè)。

  公開資料顯示,國能新能源于2015年6月在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注冊成立,注冊資本24億元,是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子公司。2016年,國能新能源天津基地破土動工,項目位于天津濱海高新區(qū)未來科技城南區(qū),占地面積716畝,總投資達42億元。項目一期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二期建成擴產后年產可達22萬臺。同年6月,國能汽車發(fā)布“NEVS”品牌。2017年1月,國能汽車成為第九家獲得國家發(fā)改委核準建設新建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的車企。今年6月,國能新能源宣布投資200億元的上海國能新能源汽車項目正式啟動。

  產品方面,2017年6月,在CES Asia上,國能新能源發(fā)布了兩款概念量產車:9-3(轎車)和9-3X(SUV);同年12月,國能天津工廠首輛試制車型下線。據了解,國能新能源首批產品將主要面向行業(yè)大客戶,用于車輛運營。

  蓋世小結:縱觀已經獲得“雙資質”的這10家企業(yè),大多數(shù)已在市場上有產品在售,如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鈴新能源、知豆、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而這些企業(yè)有一個最大的共性就是皆有傳統(tǒng)車企背景伴身。另外,合眾新能源、金康新能源以及國能新能源還尚處于產品規(guī)劃階段。然而獲得“雙資質”僅是企業(yè)進軍新能源領域的第一步,后續(xù)企業(yè)還需解決好資金、產品上市交付和售后等諸多問題。對于已經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yè)而言,未來的發(fā)展之路勢必更加任重而道遠。

  作者:雷云

(轉載)

標簽:電動車 我要反饋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專題
即刻點擊并下載ABB資料,好禮贏不停~
優(yōu)傲機器人下載中心
西克
2024全景工博會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