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mens x
工業(yè)無線

互聯網+垃圾產品=0 產品大數據是智能制造的核心

2025China.cn   2017年10月10日

  互聯網+垃圾產品=0

  數字化的世界的邏輯就是0和1,大量的數字積累就是數據,構成了數據經濟的基礎。對企業(yè)而言,“互聯網+垃圾產品”等于零,只有“互聯網+優(yōu)秀產品”才能等于1。因此,盡管我們與互聯網進行了嫁接,但核心要素仍然是產品,而不是互聯網。

  工業(yè)4.0的概念源于德國,中德各界都進行了廣泛的解讀。但在工業(yè)4.0的體系中,很少提到質量兩字。近兩年我多次接觸德國朋友,也問過德國很多專家,“工業(yè)4.0”為什么不提質量兩個字?德國人的答復非常輕描淡寫,“我們的質量問題,六十年代就全解決了”。這是一個預料之中的答案。

  然而,“中國制造2025”的方向有所不同,一定要把質量放在核心問題上。

  原因很簡單,中國制造業(yè)沒有經過完整的工業(yè)化的社會過渡,工業(yè)文明缺失,工業(yè)化沒有完成進入信息化社會,我們必然是兩化融合,必然要解決工業(yè)社會中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么一來我們的路徑就復雜很多了。

  中國制造2025有四個關鍵,制造業(yè)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國家經濟重要支柱,是關鍵主戰(zhàn)場;制造企業(yè)是主力軍,智能制造是競爭的制高點。中國生產數以億件衣服的錢才能買回一架飛機,說明了制造業(yè)有高端、低端、中端,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制造業(yè)量很大、14億人要生存,要衣食住行;但是我們保證國家安全,保證我們大國地位的高端制造業(yè)也很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產能真的過剩了嗎

  產能過剩是當前壓在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擔。然而,制造業(yè)真的產能過剩嗎?如果你現在要去買波音最先進的飛機,那就六年以后再說吧,即使拿現金去買也不行:一大筆訂單正在眼巴巴地等著波音兌現呢。

  產能過剩是低端產業(yè),高端產業(yè)永遠是供不應求。這就是制造業(yè)時代的變化。

  中國的產能過剩,準確地反應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在過去15年,中國的中產階級增加了7倍,中產階級解決了基本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問題,下一步必然要向提高生活品質邁進。然而,中國的制造業(yè)沒有準備好。不是沒有需求,不是經濟疲軟,是因為咱們中國制造企業(yè)造不出來滿足中產階級需要的好產品。這就是近幾年中國人在香港、日本、歐洲、美洲熱買掃貨的原因。如果中國的企業(yè)都有類似華為的產品,企業(yè)還會關門嗎?所以說我們企業(yè)轉型,既要滿足人的衣食住行水平的提高,滿足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的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國家對高精尖產品的需求,這是產品的核心,即要有品牌,更要有品質,這樣全球都可以賣出去。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產品大數據

  談到產品,我們就會講BOM(指產品物料清單)。得BOM者方能得天下,將工程EBOM、工藝BOM和制造BOM這三者搞清楚了,中國的制造業(yè)乃至全球的制造業(yè)才可以了然于胸。

  其次是流程,沒有好的流程,結果往往就是不穩(wěn)定的,這就是質量管理體系,包括國際標準、行業(yè)標準、作業(yè)指導書等。

  這個過程,就涉及大量資源和經驗的知識管理,需要數字化、模型化。模型就是數據,只有積累大量的模型化數據,才能真正形成工業(yè)大數據。

  對工程BOM而言,目前在許多領域,虛擬設計已經基本解決,航空產品過去多年的經驗都是這么干的。在計算機完成,產品設計,產品的仿真,工藝設計,工藝仿真,工裝設計工裝仿真,裝配設計,裝配仿真。找到問題改模型??靹t幾分鐘,慢則幾小時。智能制造的實踐過程,就需要我們把傳統(tǒng)以試錯為中心的工業(yè)體系,逐漸轉化成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中心的工業(yè)體系。

  在航空工業(yè)過去發(fā)展的十六年間,最困難的是工藝。工藝不是傳統(tǒng)的手工工藝,而是基于三維模型的工藝,也就是大數據的工藝。2000年我們做出第一個數字化樣機的時候,全國99%的制造企業(yè)對此尚不太了解。

  許多產品設計,都是用手工畫的圖紙,手工寫的工藝卡片,手工寫的系數文件,這個可以變成數據嗎?很遺憾,這些都不是大數據。

  數字化設計飛機的過程,就是大量的數據爆炸的過程。比如說中國第一個飛機全機數字樣機,僅僅是三維的幾何模型,2000年字節(jié)數就達到了50個G;而如果要工藝、制造過程、試驗過程等全部數字化,至少2個T左右的數據——而這僅僅是一個30噸重的早期飛機。當下我國的大型飛機已經達到200噸,各種航電、機電、軟件系統(tǒng)極為復雜,數據字節(jié)量會達到數十個T的水平。想一想世界上最復雜的產品是航母,10萬噸級的,核潛艇一萬多噸級,燒一下腦洞,算一下全部數據化,該有多少的產品數據?那是一個天量數字——這才是產品大數據的魅力。智能制造,必須搞清楚這件事。

  因此,產品大數據管理變成我們面臨的重大必選項。原來企業(yè)管圖紙,管工藝卡片和文檔資料,在智能制造時代,這些都是古董了;現在企業(yè)必須面對數字化的數據,這個管不好,在迎接未來的數據經濟時代,必然會落在后面甚至被淘汰。

  工業(yè)技術體系化任重道遠

  飛機ARJ21的研制成功,開辟了中國客機制造的新天地。西安和上海兩地協同研制,四個主機廠,當年2003年的分工一直延續(xù)到現在變成全國大型飛機的協作和協同。這在當年起到了重要的組織體系保障作用。

 

  C919大型民用客機2015年在上海下線,國民都興奮不已??傃b下線這天,馬凱副總經理也去了,非常激動人心。但是我們都要很清楚,飛機的總裝下線才是萬里長征剛剛走出第一步:總裝下線不易,首飛更難,試航取證難上加難。復雜產品要贏得國際市場非常困難,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工業(yè)體系中,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業(yè)軟件,往往采用的都是購買國外的軟件。然而,國外成熟軟件企業(yè)提供的軟件和工具,解決的是點的基礎問題,是選件、插件,往往都是通用性的。造飛機的和造汽車的工程師,往往不得不使用同樣的通用軟件;然而大量的工業(yè)技術體系和經驗Know-how,都不在其中。

  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就必須要建一個自主的工業(yè)軟件業(yè)務系統(tǒng)或工程中間件。

  既要選擇國際上成熟的商業(yè)軟件,也需要開發(fā)面向中國自己的工業(yè)軟件,把這些軟件有機的聯系起來,才能實現高端制造。工業(yè)技術體系太復雜、流程極長。全球沒有一個工業(yè)體系是靠學國外軟件公司就可以學會的。國外軟件公司是以銷售為中心的,不是以中國企業(yè)形成能力為中心的。目前一些國產工程中間件的企業(yè),正在這個方向上進行艱難地開拓和實踐,對中國航空工業(yè)也給予了大量的技術支撐。這是“中國制造2025”需要鼓勵和發(fā)展的一個方向,也是構建中國工業(yè)技術體系的核心。

  智能制造的典型特征

  講到智能制造必然要分清楚,智能制造和敏捷制造、數字化制造、精益制造、網絡化制造和綠色制造的界定和關系,它們是不一樣的。

  在工業(yè)制造的世界里,其實充滿著嘈雜的電波連接。不僅僅是設備連網,各種設施也要連網。更重要的是,物體的流動也需要連接。外部物流就是電子商務,相對簡單,至少物料的形態(tài)不變;而內部物料,則要復雜得多。物料和原材料入廠之后,各種工藝加工方法,包括鍛造、表面處理、電鍍、裝配等,狀態(tài)都在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如果這些物料都控制不住,那產品的狀態(tài)更加不容易控制。如果這些物料狀態(tài)控制不住,那產品的質量更加不容易控制。因此這些基本問題的解決就極為重要。

  智能制造典型特征是什么,這里可以把智能制造比喻成一個人。一個人首先有狀態(tài)感知,實時分析,分析完以后,自主決策,精準執(zhí)行,這是閉環(huán)的迭代狀態(tài)。

  為什么要談CPS(賽博物理系統(tǒng)),智能制造就是“智能機器+人的行為”,智能機器邏輯就是工業(yè)軟件,和它們所驅動的各種設備設施,人的行為就是判斷與決策。智能制造就是這樣一個動態(tài)迭代的閉環(huán)執(zhí)行過程。以前的自動化和數據化,有了意外只能停止和報警,而CPS系統(tǒng)發(fā)現意外可以進行處理,是動態(tài)的狀態(tài)。

  智能制造是在網絡化和數字化的基礎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形成的人機物相互交互和深度融合的新一代制造系統(tǒng)。連人不容易,有兩種方法,一是人要受點苦,把芯片植入人體,國外已有案例;另外一個重大可能突破的方向就是,人腦電波和機器互相通信,這不是夢,這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

  去中南海講課的盧秉恒院士,在談到“中國制造”與人才培養(yǎng)的時候,向李克強總理說過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理工科院校培養(yǎng)學生寫論文,是要把論文寫在產品上,而不是寫在紙上”。

(來源 先進制造業(yè))

(轉載)

標簽:大數據 智能制造 我要反饋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專題
即刻點擊并下載ABB資料,好禮贏不停~
優(yōu)傲機器人下載中心
西克
2024全景工博會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