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這場會議,OpenBeacon團隊展示其追蹤技術與建置方式。OpenBeacon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表示,他們希望能讓資料分析更透明,讓人們更了解他們所愿意提供的數據。在會議的最后一天時,OpenBeacon釋出了四天會議期間所收集的所有數據,因此任何人皆可取得與分析。
目前已經有許多類型的商業(yè)系統(tǒng)可以用在追蹤人員或事物上,但 OpenBeacon 的開發(fā)者希望解決這些系統(tǒng)的缺點。他們認為,RFID并沒有太大幫助,因為這些標簽只能在通過門時讀取,要求數百萬人排隊通過特定區(qū)域可能會造成問題。其它追蹤系統(tǒng)則是采用Wi-Fi,但是通常有電池限制與成本較高的顧慮。而OpenBeacon能夠追蹤裝置的傳輸,然后進入休眠,節(jié)省電力消耗,因此可使用數個月才需要更換電池。
在這四天會議期間, OpenBeacon 系統(tǒng)的開發(fā)者以每一個10歐元(13美元)的價格,將900個卷標銷售給自愿被追蹤的出席者,有一些出席者甚至買了多個標簽,以供日后進行實驗。
OpenBeacon在會議中心周圍設立了23座基地臺,使用來自Nordic Semiconductor ASA的芯片,它可以透過2.4GHz頻率進行傳輸,這個頻率在許多國家都可以未授權使用。在這場會議上,這些芯片能與附近的基地臺通訊,它會傳回數據給中央服務器。
OpenBeacon的開發(fā)者與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會議中心的一個3D模型,任何人皆可使用觸控屏幕在該模型中顯示出席者的位置。按下屏幕上的出席者,就會顯示該出席者所愿意提供的數據。
這些追蹤裝置的韌體、驅動程序與硬件設計都是透過 GNU/GPL開放原始碼授權釋出。這些基地臺設計目前則不是透過開放原始碼釋出,因為它們是與廠商緊密合作設計。
在應用方面,可預測單一區(qū)域的人數。例如,這些OpenBeacon裝置可以分配給去麥加朝圣的10,000名朝圣者,他們的身份并不重要,但是群眾控制監(jiān)控可以注記當場聚集了多少貼上標簽的朝圣者,并可以推斷同一區(qū)域也有多少未貼上標簽的朝圣者,然后即可設法疏散或減緩壅塞的情形。
OpenBeacon的開發(fā)者希望其它人也能為該系統(tǒng)開發(fā)雜湊協議,使得這些裝置能夠彼此溝通,而非僅是與中央基地臺。
(轉載)